5月19日上午10:00,贵州大学2016年第6期阳明大讲坛在西区圆形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讲坛主题是“传统道德修养漫谈——以《四书》为例”,由贵州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王晓卫教授主讲,贵州大学校长助理、阳明学院院长张寒松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王晓卫教授就追本溯源,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例,讲述中国世代相传的道德修养的核心。
随后,王晓卫教授现场朗诵并解读了《大学》、《中庸》的首篇,获得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他说,古代的“大学”和今天不同,是相对于“习其句读”的小学而言的,是古人读书、立志的最高目标。而在《中庸》中,“天人合一”是其最重要的思想,其本质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接着,王晓卫教授谈到了《论语》。孔子云:“小子何莫学夫诗?”孔子要求学生学习从《诗三百》入手,方可以“兴、观、群、怨”。说到尽兴时,王晓卫教授还为大家现场吟唱了刘半农作词的歌曲《叫我如何不想她》,用以阐释言、诗、歌的逐渐延伸。
最后,王晓卫教授话归《孟子》。在他看来,《孟子》的核心就是“义”,以仁表义。而“义”在今天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为人、为政要守住底线,“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