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学荐书|《阳明先生像册》荐读
《阳明先生遗像册》是2018年《贵州文库》线装影印本之一。底本来自贵州省博物馆,夹板装。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何绍基(1799年-1873年)题签“阳明先生遗像册”。何绍基是晚清著名书法家,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擅行草。所题“王阳明先生遗像册”为楷书,浑厚端庄,尽显汉魏风韵。该像册还附有莫友芝小篆书耑“王阳明先生遗像”。
书籍内容介绍
该画册首置王阳明燕居讲学侧面坐像,阳明后学王畿、邹守益、钱德洪,侄子王正思等各题像赞一首。题赞作者主要是阳明弟子、侄子、同乡后辈、江南官员,也宦游贵州的官员与贵州人。
中国传统士人之三不朽者——立德、立功、立言。据说,历史上能做到这“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曾国藩只做到了半个“三不朽”。政治上,王阳明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历任南赣巡抚、江西巡抚,生前封新建伯,身后谥文成公。军事上,他启用地方民兵,仅用35天就击溃了宁王朱宸濠的数万精兵,生擒宁王。他的心学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提出的“心即理”、“知行合一”等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梁启超就认为他“在近代学术界极其伟大,在政治和军事上亦有很大勋业。”从从画册所提内容看,也都称颂阳明文治武功,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清代著名学者张岱《王阳明公像赞》曰:“圣学渊源,必宗邹鲁。良知良能,孟氏是祖。訾为异端,人皆聋瞽。不朽兼三,历爵臻五。既列勋臣,复祀两庑。人皆妒之,遂多簧鼓。吾论姚江,窃效韩愈。引导之功,不下大禹。”对王阳明评价甚高。明末清初,明朝遗民深感亡国之痛,遂将亡国之因归于阳明心学,所谓“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便是对阳明心学的否定。张岱在所提内容中,正本清源,指出阳明心学良知之说,祖述孟子,其无论是在思想学说还是文略武功方面不下大禹之功。
《阳明先生遗像册》还有清代袁枚、谢啓昆、熊枚、许祖武、茹棻、秦瀛、顾宗泰、朱懋功、贺长龄、唐鉴、吴振棫、朱获、翁同书、罗绕典、乔用迁、周作楫、胡家玉、朱树、周际华、陈炳极、郑珍、郑知同、莫友芝、莫庭芝、黄辅辰、潘霨、袁开第、史念祖及民国高易等三十人题跋三十六则。像赞、题跋多直接书于册页,只有袁开第、高易之作是写于笺纸而粘贴于册页上。王阳明龙场悟道,对贵州文教兴盛居功至伟,像册题赞中,宦黔官员与黔人则兼颂阳明谪黔期间,悟道讲学、开创贵州思想学术和文化教育新风之功。
王阳明是传世大儒,传世的王阳明画像不少,阳明生前即有,阳明身后直至清代更多。画像有朝服、爵服、戎装、学者服、布衣、野服诸服饰,前三类可归为官服像,后三类可归为燕居像。当下社会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图像化,就是指将各种复杂多变的“信息”制作成“图像”并逐渐规模化、制度化。通过这些图像,读图者可以从中获得对各种信息的感知。当今世界,信息传递方式日新月异,图像化成为传达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并发展成为一种以图像来表达意义的文化趋势,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人类记录历史和表征世界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语文(言语、文字等)为主要载体的线性、历时、逻辑的记述方式;另一种是以图像(图画、图符、影像等)为主要载体的面性、共时、感性的描绘方式。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兴起图像传播的国度之一,由于左图右史的文化传统,中国古代重视图像较之文字毫不逊色。追本溯源可以发现,中国历史文化中一直存在着对图像重视与运用的传统。中国文字本身就是一种象形文字,其产生之初,就与图像密不可分。记事摹物,书画同源。在历史方面,舆图与史书对读,可以互相参补印证。除舆图外,“职贡图”以图证史,可补历史记载之不足。在文学方面,夏商周秦汉时期,所谓的“图书”实际包括了“图像”与“文字”两部分,如《山海经》,后世出现的故事画与题画诗,也是文学传统与图像传统成功结合的典范。
中国自古也有为思想家画像传统,明代闵儒江环《名人画像册》,画像册中所绘历代先贤先儒,均为半身像,收有21位“先贤”、“先儒”画像。此风既开,后世为思想家立传画像传统遂蔚然成风。在中国思想的历史演进中,群星灿烂,名家辈出,出现了众多有独特思想个性的思想家。在展示其理论意蕴的同时,又再现其人物风貌,无疑将使思想史的回溯获得更为丰富的内容。如果说,思想史的论著主要与梳理观念和义理相关,那么,思想家的画册则以展现人物风貌为实际指向。从思想与绘画的关系看,绘画作为艺术,更多地与形象思维相关,思想则侧重于理论思维,二者在理解和把握人与世界方面,似乎表现为不同的趋向,但就思想史的回溯而言,这种不同的把握方式,又赋予思想史本身以更为丰满的形态:可以说,二者的结合,使思想的义理与人物的形象相而得益彰。《阳明先生遗像册》源出古人,史料价值弥足珍贵,观图问史,能从图像与各类题跋、题赞中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阳明心学对后世的影响。也能从图像与思想的结合中,更好感受阳明心学的魅力与精深。
该书孔学堂图书馆有收藏,索书号为:B248.2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