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峰:通识课中的学术写作训练
复旦通识教育 2022年05月31日 20:53 上海
通识教育理念有效落实到教学的各环节中,离不开任课教师对通识教育的思考和探索。复旦通识“教与学”栏目将持续推送来自校内外通识课程教师的教学感悟、研究成果、心得体会。本期推荐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吴建峰副教授的《通识课中的学术写作训练》。本文是吴建峰老师在2022年5月12日所作的经济类通识课程群“华五-中西部高校协作”虚拟教研室系列云讲座”通识课中的学术写作训练“的文字整理稿。
【概要】学术写作是学生在本科生阶段所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结合过去几年的教学实践,本次讲座分享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如何训练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技能,包括如何提出好的研究问题,如何梳理文献,如何进行研究设计,和如何报告结果等。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吴建峰 副教授
吴建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2009年6月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发表论文见之于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China Economic Review,《中国社会科学》《经济学(季刊)》等期刊。出版著作《经济改革、集聚经济和不均衡增长:中国产业空间分布的经济学观察1980-2010》(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现主持和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面上基金项目2项和青年基金项目1项)。曾参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十二五”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2009年)。荣获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4年)。承担面向全校本科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经济与社会”、经济学院本科生课程“生产和消费理论”“城市经济学”“当代中国经济”,和研究生课程“中级微观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专题研究”等教学工作。
通识课中的学术写作训练
吴建峰副教授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本科教学中历来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学生在毕业时必须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复旦大学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除了加强师生互动、提升课程质量和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之外,也一直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今天就与各位老师一起分享我在复旦大学教授通识教育课程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学术写作培养目标
学术写作的目标是完成一篇好的学术论文。我对学术论文的基本判断标准有以下三点。
第一,能否提炼出一个好的研究问题。问题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对相关领域研究的理解。能不能回到一个好的问题也是一篇学术论文会被高层次期刊接受的重要条件。
第二,能否精准总结在类似问题上现有学者的研究。尤其是需要区分现有研究跟自己研究的问题之间的关联。总结现有文献是学术写作中最难的部分之一。因为这需要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去阅读、去挑选、和去批判性总结。
第三,能否严谨呈现问题的分析过程和研究价值。同一个分析结果,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呈现视角和方式,讲出不同级别的故事,呈现出不同的研究价值。
以上这三个标准,对于很多刚开始接触学术论文写作的学生来说,是不能完全接受和理解的。所以,我们通识教育课程训练写作的目的,是要学生有这样的概念,即“什么是好的研究,什么是好的写作”。在训练过程中我们通过推荐一些质量高的文献,让学生用试着用这三个标准进行比对和评判,以逐步提高同学们对好学术论文的理解。
二、学术论文的特征、组织方式和整体结构
1. 学术论文几大特征
以经济学的学术论文为例,从确定研究课题到最终发表,一般都要经过三到四年的时间。在论文基本完成分析后,大量的时间要花在论文写作的提升上。提升和修改的基本原则有如下几点:
第一,没有语法问题。论文没有病句、错别字或其他语法问题,这是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也是反映作者写作态度是否学术的重要标准。
第二,每一句都要言之有物。就写作来说,这点要求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尤其不能出现模棱两可的词句,或者没有空洞表达的语句。一方面,做到这点需要考验作者的语言组织能力。另一方面,言之有物体现作者是否对专业名词和相关领域内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提炼能力。
第三,分析过程严谨。一篇好的学术论文,与面向普通读者的通俗文章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在于其学术性,即学术论文的论述体现出严谨的分析过程。
如果把学术论文与高考议论文,或是托福和GRE的作文相比较,前两个特征是三者共通的。但呈现严谨的分析过程,对于学术论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识别专业学者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
2. 对学生的学术论文训练
所谓训练,即与学生讨论如何把严谨的分析过程呈现出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如何清晰表达论文的最大贡献。在写作时,训练学生始终牢记:这篇文章的特别之处在哪?它的学术贡献到底在哪里?我的建议是:第一,学会在一个段落内浓缩现有研究的主要贡献。第二,学会厘清这些贡献和现有研究的关系。我通常会建议学生对现有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包括:(1)归纳文献。譬如说是研究了同一类问题?还是用了类似的研究方法?还是就类似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研究视角等。(2)评判文献。尤其是要识别作者的研究和哪些文献存在什么维度的关联,在哪些方面较现有文献有了提升。
其次,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读者接受到最重要的信息。这一点在前言和摘要部分体现得尤为明显,千万不要让读者读了很长段落之后还不知道这篇文章要做什么。所以,在介绍完文章背景后,要尽快告诉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是什么,使用了什么数据,得到了什么结果,做出了哪些贡献。
再次,借鉴报纸文章的组织形式:Don’t bury the lead.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点睛之笔在前,解释在后”。具体到文章的段落,要重视首起句。读完每一段的第一句话,就能知道这一段大概要写什么。第二句及以后是提供支撑性材料和相应的解释性文字,包括提出一些例证或是给出原因、从多个不同的侧面展开说明等等。当然,首起句之后的阐释,要注意层次表明。譬如用,“一方面”,“另一方面”等结构。
3. 学术论文整体结构
下面就以典型的经济学实证性论文为例,针对学术论文的整体结构加以说明。
学术论文一般包括这几个部分:前言、文献综述、数据分析、实证方法、研究结果、研究结论和总结。这是最基本的结构。但具体到不同论文,可以做适当调整。譬如说,现在的经济学论文经常会把文献综述融入到前言当中。但如果是毕业论文,也会单独一章节列出文献综述。日常教学中,我会专门花一节课的时间,跟学生们解释哪几个部分是必不可少的,每个部分具体哪几个小的组成部分是必须要有的。
(1) 前言部分写作要点
第一、如何开头?万事开头难。根据写作学术论文的经验,我建议把前言部分放到最后来写。类似讲故事,凡是提炼出来的都是精华,因此放在前言部分。开头的第一句话尤其重要,短短一两句话就一定要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大家看完这句话就有往下继续看的冲动。要特别注重第一句话的打磨。方式包括:
一个有趣的问句。比如,迪士尼的兴建会不会带来周边房价的上升?读者看到的这样的问句,在心里给出自己的解读同时,更想知道作者的答案,从而引起他的阅读兴趣。
一个很难解释的事实。譬如说,中国农村实施了一些类似扶贫计划的政策,但是之后可能会发现,这些政策实施之后并没有给当地带来真正的收益,包括农业产出增加、农民收入水平的上升。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里存在与常识不一致的事实。因此,读者就想知道作者是怎么来解释这个悖论。
一个有争论的观点。不同的学科对同一个社会现象有不同的解读,甚至观点不一致。基于这样观点的讨论这也可能引发一篇学术论文。
一个故事。譬如,一个村子引入外来宗教后,这个村的女性教育水平上升快,或者当地的女性劳动参与率会有所提升,出了一个非常出名的历史人物。据此可能会涉及到知识的进入对当地人力资本的影响。这类对故事的描述,在经济学论文中经常放在文章的开头。
第二、前言部分的具体内容有哪些?首先,你想回答的具体问题,即研究问题。其次,为什么要关注这个问题。简而言之,这个问题为什么重要。
没有被证实?之前已经提到,一篇学术论文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跟现有文献存在关联的。这个问题很重要,蛋从已有的文献梳理情况来看,但前人还没有来探讨这个问题,这就足以说明研究的必要了。
很重要的政策问题?不少研究的结论,可能会被作为一种政策评估的重要依据。比如疫情席卷城市,是不是一定封城,从经济学视角如何判断。
为什么从学术视角讨论?举个例子,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学区房,为什么大家都说学区房会比较贵?如果从学术视角进行严谨的分析,是不是会更有意义?通常人们研究这个问题,只会单纯地把学区房跟非学区房进行比较,直观感受就是学区房比较贵,贵的部分体现出人们对学区房的偏好。但要注意的是,除了学区外,房价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从学术视角来看,我们依据计量经济学原则设计出更好的识别策略。比如,这条马路的左边是学区,右边不是学区。我们在马路两边各自划出一定空间范围,在这个范围内进行对比,以减少遗漏变量产生的偏误。通过这样的空间断点方法,我们最终实现学区的资本化过程。
在刻画研究动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可以稍微说一下研究动机,引起读者的兴趣。
不建议引用太多文献。在这个部分反而不需要引用太多的文献,否则读者反而会丧失阅读的兴趣。一方面是觉得文章充满了现有文献,不会有太多的边际贡献,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读者对文献的不熟悉,转移了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2) 文献综述写作要点
如前所述,如果文献综述已经包括在前言里,就不会单独再列一个章节。
首先,论文的贡献是什么?之前已强调过,不再赘述。
其次,文献综述包括什么?之前也表达过,把现有文献按大类归纳、总结好。建议单独列一个章节报告文章结果,主要是你发现了什么,以及这种发现跟现有研究的关联性。基本要求还是表达清晰、简洁。
再次,如何引用?这也是我经常跟学生分享的一点。文献综述能否成功,跟一个人的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学会做笔记。现在有很多软件,如Mendeley等,会帮助我们更好的记录阅读文献,辅助我们做好笔记。
梳理和总结。一定要做梳理和总结,例如找出类似的主题。
联系自己的研究。要时刻谨记,我想做的研究跟这篇文献是什么关系?我能够从这种文献中能够借鉴到什么?我能发现这篇哪些地方还需要提高?是在主题层面、方法层面,还是在研究结果层面?这些经验都是要在阅读文献过程中逐渐积累的。
最后,一些要点。
告诉读者你的研究如何超越现有文献。这是最大的挑战,要总结出这项研究跟别人不一样的点在哪里,可能产生的最大贡献在哪里。
不要开头就写别人的研究。除非他的论点就是你想做的研究,否则一般情况下不要开头就写。
解释完贡献,要联系他人的工作。解释完自己的研究结果后,一定要联系别人的已有的工作,这是一项基本要点。
(3) 数据部分写作要点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数据呈现方式。这里主要介绍经济学相关的内容。
介绍数据名称、来源、变量。要介绍数据的名称,数据是从哪里获取的。比如是在网上用爬虫爬出来的,还是来自统计年鉴,还是从专业数据库获取?这些数据包括哪些变量?
提供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给出数据的描述性统计。比如,平均值是什么?最大值、最小值是什么?标准差是多少?可供观测的变量数量是多少?在清楚刻画数据分布时,更要通过数据统计呈现研究想要解释的主要现象。
(4) 研究方法写作要点
首先,计量分析方法。经济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识别因果关系。以刚才提到的学区房为例,学区房和非学区房的房价存在差异。如果要确认这种溢价来源于学区这一因素,就必须要采取非常严谨的计量分析方法,识别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写作时,要详细介绍在论文的研究方法,包括这个方法的结构和背后的计量经济学含义,以及采用这个方法可以克服哪些计量问题,或者提供现有研究无法解决的识别策略。
(5) 研究结果写作要点
首先,报告实证结果时,分享的技巧包括:
越少越好,一看就懂。如果是图表形式,不要让读者在图里找很久才知道结果。如果是经济学论文,通常会把图表整理成经济学专业的人都能看懂的形式,第一眼就知道显著性水平是多少,A对B是正的还是负的影响,影响系数的大小是多少。
放在正文还是附注。考虑到分析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潜在问题,作者可能需要做大量的额外验证,这些验证应该放在正文还是附录里,也是一件值得考量的事情。我建议把关联度不高的验证过程放到附录里。正文呈现作者认为最重要的结果。
第二,如何解释结果。
紧扣结果。实时地扣住A跟B是什么样的关系。
结果比较。如果别人做过同样的研究,可以把他的研究结果和自己的进行比较,例如A对B产生的影响力大小是否一致,偏大还是偏少,这些都要逐一进行解释。
保留几位小数。根据我的个人经验,类似刚才的问题,小数点后面通常取到三位会比较合适。
(6) 研究结论写作要点
结论简短、友好。结论一定要简短。还要特别友好,谦虚一点,不要对自己的研究抱有过高的信心。应该通过客观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总结主要内容。把这篇文章主要研究的问题和主要结果总结清楚。
解释机制。用哪些机制来解释这个结果。例如用智能驾驶机制解释分析结果,或是数据或者方法受限,导致结果出现一些偏差,以及未来可以在哪些方向进一步拓展当前的研究,等等。
以上就是经济学论文写作的一些基本技巧和知识。
三、《经济与社会》课程教学分享
接下来和大家分享,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这门课是石磊老师带领经济学院的几位老师在全校开设的通识核心课程,总目标是用经济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和社会现实。由于各位老师的学术背景不一样,因此每位老师根据各自擅长的学科进行一些分析。我的研究方向是城市经济学,所以就把经济和社会现实聚焦在城市这个维度上。
1. 教学范式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提出感兴趣的城市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譬如给学生一组数据,让他们从数据当中分析出一种现象,然后提出较为学术的研究问题。
除了直接提供给学生的数据,我还会安排一些阅读材料。譬如依据个人经验,从报纸、杂志等评论性文章选择阅读材料。我通常用的是《经济学人》杂志,从中抽取合适的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去讨论。有时候,也会推荐一些难度不高的学术论文,鼓励大家在阅读过程中对材料进行评判。
2. 在经济学框架内讨论城市问题
城市问题包罗万象。这一代的学生,基本上一出生就生活在城市空间当中。但在经济学的框架中如何讨论城市问题,并不是人人都自然领会的。以下三个基本事实,可以说构成这门学科的基石。
首先,任何对城市现象的解释都是微观基础。在经济学中,城市是人和企业等经济活动在有限的空间的集聚。要解释这些现象,就需要解释清楚个体是如何空间决策。
其次,外部经济是理解城市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城市的特点,是空间集聚。人和企业为什么会聚集,这么做背后的经济动是什么?换句话说,一个人跟别人集聚在一起,一定是享受到别人带给你的好处,即外部经济。举个例子来说,当一个人投入了一些时间,会获得20的收益。当他处于不同的人群中,发现同样的时间投入,最终产出不一样了,变成了25。由于这种额外的5的产出是外部人群带来的,即所谓的外部经济。当意识到集聚的好处时,所有人就会更加愿意和别人聚集,从而有了密度,即城市。所以,了解城市,就需要了解外部经济的概念,其产生的微观基础。
再次,空间一般均衡是城市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框架。一般均衡说的是个体什么时候停止选择。在空间上也是这样,即个体停止在不同空间移动,就达到了空间一般均衡。所以,这需要个体做边际上的选择,已实现最优,需要不同市场上同时达到供需平衡。所以,我们需要讨论空间维度下,不同市场的出清条件的形成及其产生的最终结果。
3. 期末考核
在课程中,学术论文的写作包含在考核中。正常的情况下,我会在学期开始的第四周发布论文题目,让大家用近一个学期的时间来完成一个自拟角度同时又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学术小论文。
以上是我就教学体验,和大家分享的关于通识教育课程中如何训练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