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学院成功举办第四届“探寻圣人遗迹、体悟阳明心学”通识教育研学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深化“五育并举”育人实效, 2025年11月2日,贵州大学阳明学院成功举办第四届“探寻圣人遗迹、体悟阳明心学”通识教育研学活动,100余名师生参与此次活动,其中学生代表覆盖全院84个班级。

整装待发,殷切寄语启新程

清晨八时,晨光熹微,参加研学的师生已在贵州大学阳明学院集合点整装待发。出发前,学院正处级组织员叶明老师作动员讲话。他强调,龙场是阳明心学的诞生地,是王阳明先生“立德、立功、立言”的重要起点。他寄语同学们:“希望大家不仅用脚步丈量这片圣土,更要用心灵去感悟‘龙场悟道’的艰难与伟大,将‘知行合一’的智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未来的学习与人生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致良知’之道。”随后,全体师生签署《安全责任告知书》,在通识教育教学部刘凤霞教授、朱小明副教授、中国文化书院王凤梅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怡哲博士等四位老师的带领下,正式开启研学之旅。

第一站:探访玩易窝

研学团队首站抵达修文县的“玩易窝”。这里是王阳明先生初到龙场时的栖身之所,一个阴冷潮湿的东洞。面对简陋的环境和人生的低谷,王阳明却在此“玩《易》”,思考天地万物之理。同学们驻足洞口,聆听老师讲述阳明先生“居夷处困,动心忍性”的经历,在洞中认真观察,以真实的体验去感悟圣人在逆境中不坠其志、潜心求道的坚韧品格。

第二站:阳明文化园沉浸式体验

午后,研学团队抵达本次活动的核心地点——中国阳明文化园(修文县)。这里不仅是阳明文化的展示中心,更是传承其精神的重要载体。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师生们依次参观了何陋轩、阳明洞、龙岗书院、君子亭、宾阳堂等历史遗迹。在阳明洞前,老师们生动再现了王阳明先生洞中静思、格物致知的场景,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了“心即理”思想的萌芽过程。

为让抽象的心学理论变得可感可知,活动精心设计了“寻找锦囊”互动体验。同学们两人一组,一人蒙眼,在同伴的搀扶下于园中寻找隐藏的锦囊。这种“明暗交替”的体验,巧妙地模拟了王阳明从迷茫到顿悟的心路历程。现场欢声笑语不断,同学们在游戏中不仅增进了友谊,更切身感受到了“在光明的世界里,黑暗的问题原本就不存在”的哲理。

参观结束后,全体师生齐聚龙冈书院(遗址处),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经典诵读会。同学们庄严肃立,在古韵悠扬的环境中齐声诵读《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朗朗书声穿越时空,仿佛再现了五百年前龙冈书院师生研习经典的盛况。

活动尾声,同学们手持亲手折叠的白色宣纸花,列队肃立,向阳明先生的塑像深深鞠躬,礼献敬意。

知行合一,研学活动意义深远

此次“探寻圣人遗迹、体悟阳明心学”通识教育研学活动,是贵州大学阳明学院将通识教育与实践育人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通过“行走的课堂”,同学们走出了校园,走进了历史,在实践中深刻领悟了阳明心学的核心内涵与时代价值。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他们将把此次研学的所学所感,转化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的实际行动,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阳明学院也将继续秉持“以阳明为‘知己’,进德修业,知行合一”的院训,不断创新育人模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文字:何玲;杨艺

图片:杨艺;何玲

一审:刘凤霞

二审:叶明

三审:罗聃宁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邮编:550025    邮箱:ymc@gzu.edu.cn
电话:0851-88202014    传真:0851-88202014
网站备案号黔ICP备05000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