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书会第33期】穿越千年,邂逅风华:一堂“活起来”的传统文化课

11月3日晚,霁风朗月,溪山书房内令人期待已久的一场文化分享活动徐徐展开。当中国古代科技与儒家核心思想同时被探讨,当发簪与皮影戏在投影仪下交织出时空的光影——这并非文化穿越现场,而是我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上的一场“青春版文化博览会”,刘凤霞老师带领学生们用新时代的视角,为千年文明打开了“盲盒”。

古风歌单:流淌在旋律里的诗词密码

“兰花指捻红尘似水,三尺红台万事入歌吹。”王吉玉同学率先打开自己的古风歌单,从歌词韵脚分析到典故重构。她发现,许多热门古风歌曲暗藏《诗经》的比兴手法,当播放到某首融合昆曲元素的歌曲时,有同学轻声跟唱:“原来传统文化早就住进了我们的播放列表!”

文人两面性:在“穷达”之间寻找人生坐标

张国熙同学查阅古籍《孟子 尽心上》,借“文人的两面性”为开头,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穷则独善其身’是守住内心的桃花源,‘达则兼济天下’是胸怀苍生的担当——”他用当代大学生择业观举例,“这不正是我们在理想与现实间的平衡智慧吗?”

舌尖上的文明:一颗粽子的文化远征

李佳月同学声情并茂:“粽叶的青绿其实是《楚辞》里‘江南嘉木’的颜色!”她从粽子的棱角造型讲到“角黍”祭祖的礼仪,又从甜咸之争引申出南北文化交融。有同学调侃:“今天才明白,我们每年都在用味蕾参与一场史诗级文化接力!”

光影魔术:皮影戏里藏着的宇宙观

石珊瑞同学为大家播放的皮影戏片段引发惊叹,幕布上翻飞的不仅是故事,更是“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的东方哲学。“皮影的关节设计暗合《天工开物》的机械原理,”同学们不禁感叹,“古人连娱乐都藏着工匠精神!”

发间春秋:一支簪子里的身份密码

尹潮露同学介绍了多种仿古发簪,银光流转间揭开森严等级:“唐代金簪多牡丹,宋代玉簪尚素雅,而民间女子一支木簪——都是时代审美的切片。”有女生现场模仿古礼簪发,惊呼:“这比任何历史教材都更懂‘云鬓花颜’的真正含义!”

被低估的科技:穿越千年的中国智慧

张黔东同学最后登场,用3D动画还原张衡地动仪、宋代水运仪象台。当他展示东汉青铜卡尺与现代游标卡尺的对比图时,全场沸腾:“原来‘四大发明’只是冰山一角!古人的科技树早就点亮了半个星空!”

课后,刘凤霞老师看着仍在热烈讨论的学生们感慨:“当传统文化被年轻人亲手‘解包’,它就不再是课本里的符号,而成了可触摸、可演绎、可共创的青春遗产。”主持人动物科学2502班的蔡棚同学在总结陈辞中说:“今夜,传统不再是故纸堆里的符号,而是可感、可创的青春盛宴。愿这份文化的薪火,由我们携手,传递至更远的未来。”溪山书房王健先生也对本次活动的圆满结束表示祝贺,并向在座同学发出倡议,希望大家爱读书、读好书,养成爱读书爱思考的好习惯。

文字:张国熙

图片:李冰凌;侯丽

一审:刘凤霞

二审:叶明

三审:罗聃宁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邮编:550025    邮箱:ymc@gzu.edu.cn
电话:0851-88202014    传真:0851-88202014
网站备案号黔ICP备05000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