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书会第31期】城市密码:刘凤霞老师带领学生共绘未来城市图景
2025年11月3日上午10:10,在弥漫着书墨香的贵州省新华书店·南校区溪山书房,“城市密码:媒介、文化记忆与未来叙事”通识拓展选选修课程迎来第二场“媒介融合与城市发展”专题分享会。在课程主讲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从聆听者转变为城市叙事者,将重庆、西安、苏州、佛罗里达等十余座中外城市的多维图景,生动地呈现于这方静谧的文化空间之中。

此前,在刘凤霞老师的系统讲解下,课程已深入剖析了北京、上海、巴黎、伦敦等典范城市。本次分享则完全由学生主导,标志着课程从理论吸收走向实践输出的关键一步。各小组围绕不同城市,从媒介、记忆与未来三个维度,展开了深度解读。
国内城市:在历史纵深与现代活力间寻找平衡
重庆城市的分享者并未止步于“8D魔幻山城”的标签,而是细致描述了“轨道穿楼”的李子坝站背后,是城市规划如何适应特殊地形的智慧;而遍布陡坡崖壁的“棒棒军”身影,与洪崖洞璀璨的夜景共同构成的城市切片,成为理解其市井生机与旅游经济的最佳媒介。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同学们的分享超越了文物罗列。主讲人特别提到,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一件唐代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的精巧陀螺仪结构,不仅展现了盛唐工艺,更成为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沉默见证。而回荡在古城墙下的秦腔,其苍凉唱腔本身就是关中千年历史情绪的声音记忆。

随后,同学们以“一座园林的变迁”为缩影,解析了苏州这座城市的繁荣密码。他们以拙政园为例,详解其如何以水为中心,通过廊、窗、石进行“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空间叙事,并指出这种古典美学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苏州工业园区现代建筑的设计哲学,体现了古今精神的交融。

在解读深圳这座城市的时候,同学们分享聚焦于“速度”之外的“温度”。除了华为、腾讯的创新故事,同学们还呈现了南头古城城中村改造项目——如何在保留历史痕迹的同时,植入设计师集合店与独立咖啡馆,使其成为观察深圳城市更新与社会融合的复杂样本。

对成都与长沙这两座“幸福感”城市的分享,同学们的讲解充满了味觉与视觉的细节。主讲成都的小组不仅提到“川菜博物馆”里体验豆瓣酱的制作,更分析了宽窄巷子如何将“慢生活”包装成可消费的文旅产品;主讲长沙的小组则深入探讨了文和友如何通过收集数十万件老物件,在商业综合体内构建了一个关于“老长沙”的沉浸式记忆剧场,成为引爆社交媒体的关键。


海外视角:佛罗里达的阳光与阴影
第五组同学讲眼光转向了海外。他们对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分享,提供了有价值的比较视角,他们不仅描述了奥兰多主题公园带来的经济奇迹,也分析了迈阿密因海平面上升面临的严峻环境挑战,以及多元移民文化带来的活力与社会治理难题,为思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立体的参照。

课程收获:从认知世界到回馈乡土
随着分享结束,课程也步入尾声。刘凤霞老师明确了期末考核要求:学生需独立完成一篇原创调研文章,结合媒介理论深入分析一座城市的形象构建。“我希望能引导你们真正地‘阅读’城市,”刘老师总结道,“它的建筑、街巷、饮食乃至经济数据,都是等待破译的密码。这门课的最终目的,是希望你们能带着这些破译后的见识与思考,无论未来走到哪座城市学习或工作,最终都能有能力、有情怀回馈脚下的土地。”

分享会后,同学们感触良多。来自重庆组的刘罗语韬同学分享道:“为了准备分享,我重新‘阅读’了家乡。当我站在洪崖洞对面,看着灯光亮起,听着长江涛声,我突然理解了刘老师说的‘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媒介’。它通过地形、建筑和市井生活,每天都在向人们传递着它独特的性格与故事。这个视角的转变,让我对家乡的爱变得更深沉、更理性了。”来自西安组的雷悦华同学则表示:“在溪山书房这个环境里讲述千年古都,有种奇妙的时空交错感。梳理西安的脉络让我明白,一座城市真正的魅力不在于它拥有多少遗址,而在于这些历史记忆如何被激活,并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中。这门课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学习规划,或许未来,我可以成为那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人。”这场分享会,让同学们不仅解读了多元的城市密码,更在心中埋下了关于未来与责任的种子。
文字:李盼
图片:万娟瑜;曾良仪,夏正芳等
一审:刘凤霞
二审:叶明
三审:罗聃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