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大讲坛第170期暨红烛絮语·桑榆讲坛第3期】通识教育:美国大学、中国大学和贵州大学

11月6晚上19:30,"溪山论道·贵州大学阳明大讲坛"第170期暨红烛絮语·桑榆讲坛第3期在南校区礼堂一楼小报告厅如期开讲。本次讲坛以"通识教育:美国大学、中国大学和贵州大学"为主题,特邀贵州大学原校长助理、阳明学院原院长、三级教授张寒松担任主讲嘉宾。张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贵州校友会会长、贵州省慈善联合会文化教育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公开出版专著3部,主编贵州慈善蓝皮书《贵州慈善发展报告(2024)》《贵州慈善发展报告(2025)》,参编论著和教材10余部,在国家和省级报刊公开发表论文文章100余篇,兼具深厚理论积淀与丰富实践经验。讲座由贵州大学阳明学院正处级组织员叶明主持,阳明学院80余名学生代表现场聆听了报告。

张寒松教授在讲座开篇时,以阳明学院新生普遍存在的困惑为切入点,围绕“通识教育”这一核心主题,系统阐述了其基本概念与发展脉络,并对比了美国大学与中国大学——包括贵州大学——在通识教育实践方面的异同。他指出,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专业属性,其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内容广泛且不追求功利价值,本质上是一门关乎“成人”的学问。

在分享过程中,张教授进一步梳理了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多种实践模式,涵盖“全员博雅”“全人博雅”等教育类型,以及“全校通选课”“新生学院”等组织形式。他指出,目前多数高校仍处于通识教育体系的构建与探索阶段。此外,他还聚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通识教育特色,分别从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与核心理念等维度进行了精要解读。

关于贵州大学的通识教育,张教授则回顾了其发展历程和相关的实践举措,并指出,学校的这些举措对中小学应试和过度专业化教育起到了纠偏作用,获得了官方和社会的肯定。在讲座最后,张教授表示出对贵大未来通识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强烈信心,并呼吁广大学子积极参与,做富有能力、有责任的社会新青年。

讲座落幕,各专业学子踊跃分享参会心得与感悟。其中,工程管理类专业学生刘豪表示,此次讲座让他对学习的核心意义有了新的认知,求学不仅是专业能力的锤炼,更在于成长为兼具综合素养与责任担当的新时代青年,自觉承担起青年一代的时代使命。

此次阳明大讲坛为学生们提供了深入了解通识教育的机会,张教授的分享引发同学们深度思考,明晰学习的核心要义在于服务社会、奉献他人,争做兼具利他精神与责任担当的新时代青年。这一认知将引导同学们在求学与生活中持续锤炼品德、砥砺品格,以成长成才之姿践行青年使命。

本次活动也是阳明学院关工委开展的以“红烛映初心 桑榆暖青春”为主题的“红烛絮语”系列活动之一——桑榆讲堂,该活动是依托阳明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契机,深化“马院+书院”协同育人模式,通过多元化的活动形式搭建“五老”与学生的沉浸式沟通桥梁,在党建引领、理论宣讲、生活指导等多个维度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全方位引导,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文:陈冰清

图:王娅琪

一审:刘欢 喻立

二审:叶  明

三审:罗聃宁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邮编:550025    邮箱:ymc@gzu.edu.cn
电话:0851-88202014    传真:0851-88202014
网站备案号黔ICP备05000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