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心语】心灯不灭,此花分明:记我的阳明文化园之行
阳明学院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251杜雨宸
黔中腹地,修文龙场,五百年的风穿过青石板路,拂过参天古木,也拂过我们这一群求学者的衣袂。站在中国阳明文化园的门前,仿佛听见了时光深处,一个孤独而伟大的灵魂,在与命运、与天地、与内心进行着一场石破天惊的对话。
我们的研学,始于一个洞穴。立于“玩易窝”前,我试图想象先生当年在此处的枯坐与沉思。那个冰冷的石洞,因一颗炽热而觉悟的心,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最温暖的摇篮,孕育出了震古烁今的思想。他所经历的一切,廷杖的羞辱、流放的艰险、平叛的烽火,都成了他“事上磨练”的战场。他的心学,从来不是书斋里精致的标本,而是在血与火、困厄与奋起中淬炼出的生命哲学。
这让我深思先生那石破天惊的“龙场悟道”。在最为困顿绝望的境地,他于中夜豁然开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此前,朱熹的“格物致知”指引人们向外界寻求天理,而王阳明却用他“亭前格竹”的失败与龙场的彻悟告诉我们:真理的太阳,本就高悬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它名为“良知”。 我们一生奔波,向外寻觅,恰如怀揣明珠而沿街乞讨,徒劳无功。他所批判的,正是那种将经典与生活割裂、将知识与实践分离的虚伪学风。多少人口诵仁义道德,行的却是苟且之事?这是“知”与“行”的断裂。而阳明心学,正是要为我们接上这断裂的纽带,让道德从一种外在的规范,内化为一种不假思索、沛然莫之能御的生命本能。
我们齐声诵读《教条示龙场诸生》。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箴言从我们口中齐声迸发时,那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一道穿越时空的雷霆,直击心灵。我恍然看见,那个被贬谪至此的失意官员,在蛮荒与寂寥中,如何将个人的苦难淬炼成照亮后学的明灯。他未曾抱怨环境之艰,而是立“为圣贤”之志,在这“万山丛棘”中,为随行学子,也为后世万千求索者,划下了人生最为根本的起跑线。
诵读毕,我们学着古礼,将手中一枝新折的野花,恭敬地置于先生像前。这一折、一躬、一送之间,我忽然对“知行合一”有了直击灵魂般的体悟。这枝花,在未折之前,只是几片简单的花瓣,只是山间万千色彩中的一点,是一种客观的“知”。而当我心念一动,欲以此花敬献先生时,这个“知”便已不再是静态的概念。它驱动着我的身体,走向它,折下它,最终完成献礼的“行”。整个过程,如“好好色,恶恶臭”般自然流畅,心念与行动浑然一体,中间容不下一丝隔阂与伪饰。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此刻,献花的主意即是“知之始”,献花的行动便是“知之成”。若我只在心中想着要献花,却无实际行动,那便不是真知敬仰。阳明心学的精髓,就在这举手投足的日常里,被真切地印证了。
离开文化园时,暮色四合。我回头望去,先生的塑像在苍茫中愈发沉静。那枝献上的野花,或许明日便会枯萎,但我心中被点燃的那盏灯,却仿佛获得了永恒的光源。此行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知行合一”并非遥不可及的圣贤境界。它就在我们立志向学的一个清晨,在克服惰性的一次坚持,在面对不公时的一声呐喊,在理解父母后的一刻温柔。心灯不灭,则此花颜色,便在我们每一个真切的行动中,顿时明白起来,光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