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7日星期五晚上19点,贵州大学阳明大讲坛第五期在贵州大学花溪南校区大礼堂举办,本次讲座由阳明学院院长张寒松教授主持。讲座荣幸地邀请到了贵州大学教授、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王晓卫教授主讲。王教授还担任了贵州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副长、中华辞赋研究院研究员等社会职务,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兵制史、中国兵书、古籍整理、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王教授以“传统诗赋与当代社会生活”为题展开了深入的讲述。
讲坛一开始王教授就强调了传统诗赋在中国传统中的重要地位,是人们精神的需求,它以其独特的品格和文化展现于世界文化的丛林。在此他谈到了唐代诗人杜甫的“三吏三别”,诗赋有关注社会生活的传统:创作传统诗赋,不只是寄发文人雅兴,还要表达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传统诗赋的生命气息应随时代的脉搏而跳动。他强调“时代不同了,我们要用作品去反映发生在我们生活的重大事件,以真挚的情感去面对社会生活,文学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要捕捉生活中的美、诗化真正的美,去批评生活中的丑,引导民众心灵中的善。王教授以他为汶川地震所作《哀汶川赋》为例,描写了骨肉生死分离之痛,歌颂了教师舍身保护学生的不屈精神,其细节捕捉惊心动魄。
王教授认为对于社会的不正之风,要敢于作善意的批评,同时作品要保持诗赋的基本特征。他以《赴会有感》讽刺了时下会议的通病。他还强调,诗歌贵在含蓄优美,要善于从侧面反映社会生活,让读者从诗歌的优美意境、丰富想象中认识社会问题,感悟社会生活所给予人的启示。王教授举了自己所作的《庚寅端午凌晨大雨有怀》,诗中反映了社会贫富的差距,表达了他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他指出:现实与历史具有相通性,现实要反映历史,历史要以现实为前提。
在不少文学青年的诗赋创作中存在无病呻吟的通病,应在丰厚的积累的基础上,写出真挚感人之情。王教授以自己赠夫人的《采桑子·赠妻生日词》为例,解释了如何通过细节描绘出夫妻之间相濡以沫之情。他还举自己因王家岭矿115名矿工被困八昼夜后获救所作《八六子》一首,说明了创作诗词要不限于自我,要设身处地,关心民生,写出情挚而幻真之作品。
王教授现场朗读了自己的多首作品,满怀深情的声音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触动着同学们的内心,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同学们从当代社会生活的新视角去了解诗赋的创作、欣赏传统诗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