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7日下午16:30,贵州大学阳明学院于南校区致知楼202教室成功举办了第104期(2021年第7期)阳明大讲坛。此次讲座的主题为《中国近代学科的形成》,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甘进老师受邀作为本次活动的主讲人。甘老师是中山大学哲学博士,贵州省逻辑学会副秘书长,匈牙利罗兰大学社会学学院访问学者。讲座由阳明学院孙千惠老师主持,近百名学子到场聆听。
甘老师先向我们阐述了学科与科学(分科设学),他们之间存在的区别和关联,并以问题“中国古代有学科吗?”“中国近代学科怎么形成的?它与当代学科的联系?”来引入中国近代学科怎样形成的,引发了同学的深思,加深了我们对学科的了解。同时,甘老师也引用梁启超先生在《新史学》中“今日泰西通行诸学科中,为中国所固有者,惟史学。”来向我们深度讲解中国近代学科的形成。在近代知识体系的讲解上,甘老师以古今及中外的对比来向我们深度阐述知识分科与分科之学的深刻意义,并列举了名家、名学、名学家之间的不同,向我们展现西方学科体系对我国近代学科的重要影响。
关于教育体系的形成方面,甘老师阐述了学科的成因和学科如何制度化,列举逻辑学是等于名学等于辩学等于论理学,并以《奏定大学堂章程》中的内容来向我们解释了近代教育体系的形成。甘老师还补充了词化及词汇化的相关知识,讲解词汇来源和词汇化的原因。甘老师还向我们讲述了英语术语和今译之间的区别,展示了严复的《天演论》和《穆勒名学》中的用词特点。在文化交融的今天,词化及词汇化对我们现今的学术用语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西文化冲击的影响下,语言的接触,中西会通,形成了我们现今的词汇。在面对同学的提问时,甘老师耐心详尽地解答同学们在听讲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于读书为本,学习将伴随一生。此次讲座让我们明白了我国近代学科的来源和成因,加深我们对自己所处学科的认知,对于学科体系有了大致的了解,先知所学,再学以致用,进而明确在学习上前进的方向。
撰稿:李昌平
校对: 廖清扬
摄影: 任浪萍
审核:叶明、孙千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