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文化作为王阳明及其后学在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总和,是贵州文化瑰宝之一,其“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与高校通识教育价值塑造功能彼此契合、相互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之重充分彰显、教育之本充分阐释、思政之路充分夯实。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功能是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人类核心知识获取,其价值塑造功能是引导思想尚未成熟、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通识教育的核心功能来看,价值塑造和立德具有突出的同质性、互补性,且两者在价值取向和教育功能方面有着内在逻辑的一致性。阳明文化作为王阳明及其后学在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总和,是贵州文化瑰宝之一,是贵州“四大文化工程”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与高校通识教育价值塑造功能彼此契合、相互成就,且贵州阳明文化是王阳明在人生遭遇重大挫折中所悟,具有鲜明的主题性和突出的时代性。
阳明文化与高校通识教育价值塑造功能彼此契合、相互成就。“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命题,体现出的重视本心、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以生为本”的理念相贯通,同时与高校通识教育价值塑造功能实践路径相契合。其中,“心即理”认为“理”并非蕴含于万事万物,而是存在每个人心中;“格物”,就是格心,格除私心私欲彰显人人都有的良知,如此即可“致知”而成圣。高校通识教育价值塑造与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及其“知”“行”关系理论相契合,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平台建设、活动打造等方面具有共通、共融的实践路径,为实现阳明文化与通识教育价值塑造相互成就创造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条件。
贵州阳明文化具有鲜明的主题性和突出的时代性。500多年前,王阳明被贬谪贵州,在人生遭遇重大挫折中,阅世道之心、悟程朱之理、索陆王之道,悟出“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思想精髓,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代巨儒,贵州因此被称为“王学圣地”,这也赋予了贵州阳明文化鲜明的地域特色。当前,大学生面临学业、就业、心理、经济等多重压力,王阳明能坦然面对跌宕起伏的仕途,并努力进行自我调整与净化,成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圣人,这是一种正确面对人生挫折的行为典范,对于教育引导大学生面临问题、遭遇困境运用心灵的力量,自觉、自我主导来抵抗外界压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的教育强国宏伟蓝图,为高等教育指明了奋斗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023年贵州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强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贵州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目标追求;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麟同志到贵州大学调研时强调“把‘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育人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始终”“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贵州高校内涵式建设指明了实现路径。当前,全省正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把阳明文化融入贵州高校通识教育价值塑造,对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推动贵州高校高质量发展和内涵式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通识教育融入阳明文化智慧。通识教育作为国内本科人才培养的一种探索,注重培养通专兼备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对学生更加注重价值塑造、教学过程更加注重挖掘人文素养和知识内涵、能力培养更加求真务实。将阳明文化尤其是贵州阳明文化融入高校通识教育理念、定位、目标、过程等各环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落实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育人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始终的需要,更是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需要。阳明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阳明文化思想均是发源于贵州、弘扬至世界,贵州现存大量承载着这些文化内涵且可资融入课程思政的史实史料和物质载体,均可利用。如:“立志、勤学、择善、改过”学规至今受用的龙冈书院、书写天下无不可化之人千古名言的象祠以及植根仁爱思想的三人坟等,都是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鲜活教材。
师资建设优化阳明研究结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新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在人才、关键靠教师。坚持引育并举,优化阳明文化研究队伍结构,一方面积极引进有较高阳明文化造诣的人才担任专职教师,另一方面发挥专职教师传帮带作用,大力培养兼职从事阳明文化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坚持用留结合,调动阳明文化活化运用积极性,一方面搭建平台,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宽阳明文化研究交流渠道,探寻活化运用阳明文化新载体、新形式,另一方面因材施策,针对专兼职人员分别采用鼓励考核并重、引导奖励的激励方式,激发阳明文化研究的内驱动力。
课程体系贯穿阳明文化要义。构建系列通识核心课程,将《国学智慧》《中华经典诗词诵读》等通识课程中最能体现通识教育特色、最具综合文化素养、最受学生好评的课程遴选出来作为通识核心精品课程,鼓励学生修读,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精神内涵、时代价值,从而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深化《阳明心学导论》《王阳明与贵州文化》等通识教育精品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采用翻转课堂、角色演艺、情景模拟等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提高通识教育教学效果,实现通识课程教育教学多样化、多元化、个性化,更好实现通识教育在价值塑造、人格养成、能力提升中的教学目标。
文体活动彰显阳明文化特色。持续开展系列讲座,邀请省内外理论大家讲授阳明文化,引导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进而“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充分发挥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习社桥梁纽带和引领示范作用,升级打造“通识素养大赛”“国学诵读大赛”“英模再现比赛”“青马‘论·谈’”等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文体活动,着力增强广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和使命认同,着力提升广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活力,进而增强广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心。探索以榜样视角切入信仰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沉浸式榜样育人工程”,实现由革命传统榜样向中华优秀传统榜样的内涵升级,着力引导青年学生赓续文脉,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王欢喜单位_贵州大学龚诚单位_贵州民族大学 本文系贵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GDTS2023010)成果]
来源/《当代贵州》2024年第12期
文/王欢喜 龚诚
编辑 屠琪
二审 刘跃
三审 吴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