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吕东烨:2024年06月28日 17:20广东
1.引言
现阶段,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面临技能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相脱节、体能健康与心理健康融合不足,以及体育课堂教学地位边缘化等多重现实困境,以致于体育教学未能有效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在推动健康生活方式和形成终身体育观念等方面收效甚微。针对这些现状,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通识教育理念为引导,以体教融合模式为内驱动力,以每一位学生成长为中心,重新建构体育课程,坚持以人为本、健身育人和终身体育的价值导向。
2.通识视域下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概念、现状与问题
大学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运动不仅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起到调节心理、满足个人和集体精神需求的作用。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规定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区别于专业体育课程)的五个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其中,后两个目标尤为关键但极容易被忽视。心理健康目标旨在使学生具备积极生活态度和良好心理调节能力;社会适应目标旨在提升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这两个目标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是评判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
本质上,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目标与通识教育理念极为一致。二者均旨在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知识和价值观,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通识教育涉及的学科广泛,而体育理应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体育更注重学生身心和个性化发展,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快速适应各种环境。大学体育综合文化教育和体育活动进行精神涵养,融合运动技能、活动参与、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发挥育人功能。
尽管一些学者指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通识教育有内在关联,但大多数学校在推行通识教育时,仍然偏重智育和德育,忽视了体育。研究表明,一些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虽然名义上纳入了通识教育体系,但在教学内涵和课程结构等方面未达到要求,存在“有形式没内容、有设施没学生、有需求没技能、有课程没目标”等问题。具体来说,当前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偏重于身体活动和体育技能教学,而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层面(《纲要》中的后两个目标)关注不够,缺乏全面育人的认识。
3.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模式的探索
2023年6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教育科学学院成立,同年9月,第一批本科生入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通过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逐步推进高等教育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1)创新教学目标
首先,在坚持“以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同时,高标准贯彻落实《纲要》。考虑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主要面向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其教学目标应基于学生现有的身心发展需求,涵盖身心素养、文化素质、应用能力和业务素质等方面。体育课程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形成独立且完善的人格,在体育课程中获得可迁移的知识与能力。具体目标包括三个维度:其一是通过体育知识的学习和体育技能的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其二是通过体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体育知识及其背后的文化知识,社会性质及发展规律,进而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辩思维能力,使得他们能够客观分析社会现象;三是培养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使其能够与不同背景的人进行合作,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并解决问题。
(2)创新课程体系——改善体育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创新课程体系的首要任务是尽可能开设多元化、国际化和未来化的运动技能类课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在2023-2024学年开设了包括足球、篮球、网球、瑜伽在内的10余种运动技能类体育课(图1)。其中,壁球和巴西柔术等项目具有一定特色。然而,仅仅靠这些项目还远远不够。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需要进一步探索,引入更多新颖且具有特色的体育技能类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体育必修课主要面对一二年级的本科生,目标是让学生掌握1到2项体育技能,同时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文化素养。同时,开放部分名额给高年级学生作为选修课。课程打破原有以年级为单位的选课模式,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社会化和社交功能,坚持以学生的兴趣为核心进行选课,实现不同年级学生的校内流动与交流。
图1香港科技大学(广州)2023-2024学年开设的体育技能课程
其次,开设体育通识选修课,广泛涉及通识教育内容,如运动项目的起源、国内外赛事概况等,帮助学生在掌握体育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扩大体育教学的拓展育人功能。这类选修课将以奥林匹克、体育赛事、运动保健等为主题,帮助学生将体育技能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发展综合素养。同时,结合体育技能课程和通识体育选修课程推出复合型体育通识课程(图2)。课程将技能训练与文化教育结合,坚持实践—理论—实践的学习模式,同时培养学生的身体素养和思维能力。此外,符合通识教育目标的体育课程体系的设计还要结合学校特点,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作为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在工程类、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实力雄厚。学校将引导和设计更多的跨学科的体育课程,并积极引入人工智能+体育等概念,坚持建设符合学校定位和特色的通识体育课程。
图2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体育课程体系与板块联动
(3)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在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至关重要。首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教学方法论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体育课堂上通过互动式教学方法和游戏化教学法,同时引入体育竞赛中常见的团队合作和分组对抗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此外,无论是偏重于实操的体育技能类课程还是以理论为主的体育通识选修课,灵活运用研讨式和启发式教学模式以及“翻转课堂”教学方法都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另外,将体育学习延伸到课外,通过自主学习和个性化指导,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通过打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的模式,关注并挖掘具有潜力的学生,提供专门的培养和发展支持,帮助他们在体育领域取得更大成就。
4.回顾与反思
前文中提及的多为技术层面的概念,而在这一部分,我们不得不承认乐趣才是体育课程的灵魂。没有乐趣的体育并不是完整的体育,没有乐趣的体育课程也无法实现育人的目标。当我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并以课程促进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为基本目标时,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运动快乐”的基本精神。一些学校在高等教育阶段依然坚持通过考核和体测数据作为唯一方式来评估学生的体育成长,导致学生在课堂内外被迫进行专项训练。我们以为这样的做法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体育教育也当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一次次的练习中感受那种难以名状的热爱,从而自然地收获身体的强健和精神的矍铄。借用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主任钱俊伟教授的一句话:“知识和技术是永远教不完的,但是获取知识和技术的态度、思维和能力是通用的,教育要 ‘点燃’学生。” 体育运动项目都只是工具,而最终目的在于服务于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这包括体育素养、也包括21世纪人才的核心素养等等。只有洞察到这一点,才能把体育教育做得深刻而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