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新疆、西藏籍学生返乡开展“民族团结我践行”主题社会实践
“西藏江孜人民在双方武器装备巨大悬殊的情况下,仍顽强抵抗与英军血战到底,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日喀则市江孜县宗山抗英遗址,贵州大学藏族学生巴桑拉姆正在向游客讲述西藏爱国主义军民在1904年抗击英国侵略军的壮举,“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藏考察调研,提出要大力发扬‘老西藏精神’,一百多年前的抗英战争英雄们把‘老西藏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永远为我们所敬仰。”站在抗英遗址上,处在历史的情景中,向来往的游客宣传“老西藏精神”,她心中的文化自信更加深沉。
巴桑拉姆是贵州大学“同心圆”国家重点社会实践队的一员,在暑假期间志愿担任家乡文化展馆的讲解员,充当“中华文化宣传大使”。与巴桑拉姆一样,还有30名新疆和西藏籍返乡学子活跃在天山脚下和雪域高原,他们用脚丈量大地,积极投入到思政的社会大课堂,当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践行者。
今年8月,贵州大学组织返乡的新疆和西藏籍大学生开展为期两周的“民族团结我践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边疆各民族青年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认识国情、民情和社情。返乡学子围绕团结边疆、富强边疆、文化边疆、幸福边疆、绿色边疆、魅力边疆六个方面,开展政策宣讲、产业服务、环境保护、影视展映、文化体验等实践活动,带动引导广大边疆干群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深度交融。
语言和影像传递民族团结的真情
走进西藏那曲市巴青县完小,在悬挂着“心手相牵,同心同向,永远跟党走”的横幅下,藏族大学生次旺拉错正在宣讲西藏内地班的教育优惠政策,坐在台下的是数十名聚精会神的中小学生。谈到这次宣讲的初衷,次旺拉错告诉孩子们:“你们就像一粒粒种子,是未来的希望,我用切身的经历告诉你们党中央对西藏青年的关怀,就是要希望你们学有所成后回馈社会回报国家。”
更多的新疆返乡青年大学生转战社区、深入街头,分散在四地开展民族团结宣讲活动。在哈密市火箭农场前进社区、喀什市莎车县库木当社区夜校、昌吉市友联巷社区、昌吉市滨湖公园、阿克苏地区库车市国际酒店,都有“同心圆”实践队员认真宣讲的身影。哈密市火箭农场前进社区大学生侯云博在参加宣讲活动后深有感触,他希望自己能提高学历、提升学术水平,将来为自己的美丽家乡做出贡献,希望能用自己在大学里所学的环境保护专业知识为家乡的荒漠化防治奉献力量。
贵州大学“同心圆”实践队指导老师艾欢介绍,“民族大团结宣讲重点围绕五个方面的内容开展,分别是建党百年来新疆西藏取得的伟大成就、新时代党的治疆治藏方略、民族地区的教育优惠政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典型事迹、国家民族宗教法律法规。目前,宣讲活动主要面向多民族聚居区,已经开展了7场,有500多人次参与,深受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好评。”
实践队队员还注重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边疆故事,在宣讲活动现场,开展“电影+故事”专题活动,向当地干群展映以边疆人民亲如一家、互帮互助、和谐团结为题材的经典影视,如《真爱》《梦开始的地方》《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远去的牧歌》。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实践队队员在新疆、西藏生态脆弱地区和自然保护区,联合当地志愿者、公益环保组织,通过观看环保电影、专访环保先进个人、环保知识宣讲、环保主题实践等方式,开展保护雪山冰川、湖泊湿地、草原草甸等公益志愿活动。
位于西藏拉萨市北郊的拉鲁湿地,藏语为“当惹钦波”,意为一大片芦苇荡,这个总面积超过12平方公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拉萨之肺”。白玛拉姆等五名队员来到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冒着炎炎烈日,采用知识竞答和发放环保手袋的方式向周边居民和游客宣传湿地保护理念,并和环卫工人一起清理景区垃圾。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刚参加完“保护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行动”的队员王思雨分享了心得体会,她说,“现在的自然生态越来越好,更多的民众通过边疆生态环境的改善看到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和决心。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每个大学生都应当为此贡献出一份青春力量!”
绿油油的防沙苗圃旁,周帆等四名实践队员席地而坐,聆听王成帮防治治沙的感人事迹。王成帮是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道德模范,自1992年退役后,从“战场”到“沙场”,他退而不休,在新疆义务植树29年,义务育苗植树100多万株,被誉为“坚守初心不移、守护绿水青山”的优秀典范。“我们对王成帮爷爷做了一个人物专访,详细梳理了他在边疆地区守护一方绿洲的典型事迹,除此之外,我们还访谈了5名在边疆环境保护领域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模范人物,想通过宣传他们的事迹来带动更多的人关注边疆生态环境问题”,周帆说。在王成帮的指导下,实践队员还在治沙苗圃亲身体验了浇灌幼苗、草木修剪等环保工作。
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民心相通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面对丰富多彩的新疆美食文化说到“不辞长作新疆人”。“同心圆”社会实践队队员来到乌鲁木齐市馕文化产业园,参观了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所制作的精美馕展品,实践队队员廖紫萱深有感触,“馕是新疆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代表新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党中央的好政策为新疆提供了优良的发展平台,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让馕文化走出新疆,走向世界。”
在新疆乌鲁木齐毛泽民故居、库尔勒市民俗文化馆,西藏山南市曲松县下江乡红色纪念馆、日喀则市江孜县宗山抗英遗址,十多名实践队员利用家乡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优秀地域文化资源,在充分了解各馆所陈设和丰富文化内涵后,开展“心灵涵养,展望未来”中华文化推介活动,为参观人员提供现场讲解和导游服务。“在参观体验、文化推广的过程中,我们对中华优秀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悟,我们这个时候就像宣传队、播种机,走到哪里就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哪里。”贾婉婷讲道。
寻访、展示边疆地区优秀文化载体是“文化边疆浸润项目”的另一种重要形式。藏族学生白玛拉姆坐车两小时专程来到拉萨市堆龙得庆县,寻访一位藏族服饰制作传承人——边觉。在边觉的家中,白玛拉姆现场学习和体验藏族服饰的制作,了解藏服的工艺流程、文化渊源和文化内涵,用纪录片的形式解说藏族服饰文化及其衍生产业。白玛拉姆介绍说,“学习、体验、传播民族地区优秀文化,主要还是在于挖掘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文化内涵,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信意识。”
服务乡村特色产业共建富美家园
卡麦尔丁的家乡——图木舒克市地处南疆,毗邻中亚,土地资源丰富、光照条件良好,是新疆重要的优质长绒棉基地之一。8月6日,卡麦尔丁来到图木舒克市50团13连棉花生产基地,向当地居委会干部了解本地棉花的种植、销售情况,在农场场主麦麦提明的帮助下开启了为期三天的棉花种植基地的实践和调研活动。卡麦尔丁参与到棉花打顶、棉花地除草劳动中,“在不久的将来希望能回到故土,助力当地产业,为家乡的振兴和经济发展贡献自己青春与力量”。
正值新疆葡萄采摘的季节,在吐鲁番市的葡萄种植基地,实践队队员王薛利参与到当地葡萄采收劳动中,上传短视频推广宣传当地葡萄产品,助力拓宽农村特色产业的销售渠道。王炫人则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八家户参与当地棉花的种植培育,学习棉花种植、病虫害防治知识,他参与劳作的这片棉花生产基地在多年前还是一片荒凉的戈壁滩,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当地人民在国家扶农政策的引导下,购置农业机械开垦农田,和大量来疆务农的内地人员一道,在大片的荒地上开拓出一片繁荣之景。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了相应国家号召,不少干部离开家乡援助边疆,在基层为国家和人民建功立业,留下了令人动容的援疆故事。在实践活动中,队员们采访到了援疆教师郑继超和道德模范何全斌。郑继超是河南人,2020年来到新疆担任哈密市红星高级高级中学副校长,郑继超在采访中表示,很荣幸作为一名教师在边疆站上三尺讲台展示才华,为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带来更好的教育,有了良好的教育才有孩子们未来的出路。抗美援朝老兵、道德模范何全斌在采访中说道:“我这一生就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抗美援朝;第二阶段是去铁路局修兰新铁路;第三阶段是被调配到新疆农场四队务农支边。不管哪个阶段,不管在哪里,都是服从党中央的调配,也都是为了人民。”
实践队围绕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情况,在乡村、社区走访调查,发放调研问卷1000多份。他们来到西藏拉萨市城关区街头、新疆昌吉市呼图壁县吉祥苑小区,对当地居民进行调查问卷和随机采访,了解西藏、新疆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变迁。调研过程中,当地群众总是笑容满面地说道,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自己的家乡发展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