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学院教职员工参加第五届「人文作为通识教育」自由人博雅教育国际研讨会线上学习

20211210日,第五届人文作为通识教育自由人博雅教育国际研讨会在(zoom)云端会议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延世大学(韩国)教养教育研究所主办,台湾地区通识教育学会、台湾教学资源中心协办,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地区的一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线上云端会议。阳明学院教职员工通过学院集中观看和个人线上观看两种形式参与了此次会议学习。阳明学院党委书记周昌洪、院长张寒松、正处级组织员叶明、副书记谢佳、副院长胡玉群,与大家一起参加了线上和线下的学习研讨。

学院会议室集中学习现场

本次线上云端研讨会分开幕式、主旨演讲、自由讨论三个阶段。在开幕式上,韩国国家教养学院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博雅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延世大学教授洪锡敏致辞,并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他向参加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们表示热烈地欢迎。随后,韩国博雅教育研究所所长、延世大学教授张秀哲对韩国通识教育学会承办的此次论坛表示祝贺,对与会学者、嘉宾表示由衷地感谢。

韩国国家教养学院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博雅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延世大学教授洪锡敏致辞

韩国博雅教育研究所所长、延世大学教授张秀哲教授致辞

在主题演讲环节,第一位出场的主讲嘉宾是亚州大学(中国台湾)荣誉教授洪圣基先生,他做了题为“价值教育与人文作为通识教育”的专题报告。洪圣基教授认为人文教养教育的中心是价值教育。在他看来,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有显著区别,前者重在描述、分析和说明,而后者重在评价、判断与批评。但两种学科都需要价值教育,人文学科的表现为人性教育(character formation)、“如何生活”以及“培养智慧人”,而自然科学则涉及技术价值评估和伦理判断。洪教授重点论证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关系,他认为价值判断的前提则是事实判断一旦颠倒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顺序就会陷入价值观灌输的负面后果在他眼中,事实扭曲的发生,是因为偏见人类道德行为的规范以及在后天教育中建立正确价值观是重要的,虽然人的本性有善的一方面但人的欲望和爱恨会扼杀这种善,因此,要唤起人类的与记忆需要大量的心灵能量。他借用宋代高僧慧远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佛语,说明心灵重启积极意义。最后,他以中国唐代诗人李白《玉阶怨》诗句(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作引,认为人文教育离不开文学、艺术作品,师生如果能够突破论文写作和讲授等课堂教学形式,在课堂上敞开心扉对话,将会有更多的创获。

亚州大学(中国台湾)荣誉教授洪圣基先生做在线主题报告

第二位专题演讲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劳悦强教授。他做了题为“人文的非功利性效用”专题报告。他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受成本效益、产出和利润驱动的时代,大学在争排名、抢人才,表现出实用功利主义的特征。在他看来,本科大学教育的目标,至少在竞争激烈的亚洲,是只让学生为求职做好准备。而在部分高中生看来,人文学科和非人文学科的区别就在于市场价值。劳教授认为,在大学教育中的专业培训外,还应有其他的价值观。随后,它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通识课程实施情况。在2019-2020期间,该校通识教育由“文化和联系”、“新加坡研究”、“批评和表达”、“数据通识”和“数字通识”等五个支柱构成,旨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在演讲过程中,劳悦强教授借助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文学科的非实用效用恰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一门好的通识教育课程能够最大化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劳教授还在演讲中批判了美国学者斯坦利·菲什和美国著名文化评论家李·西格尔反对文学进课堂的观点。李·西格尔认为文学应该私下阅读,不应受竞争课堂的压力,因为它首先属于日常生活;劳教授则认为通识教育的目标之一是通过提供广泛的学科知识以补充学生的专业局限,人文学科只有在教育工作者的手中,才能保持自尊、致力于高尚的工作任务,才能专业而有效地改变学生生活。最后,他借用中国经典故事——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进一步强调了人文学科之“无用之大用”。

新加坡国立大学劳悦强教授做线上专题报告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中国香港)的梁美仪教授第三位亮相做专题演讲。她的报告题目为“教人文还是培养人文?跨文化、跨学科阅读经典,架起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梁美仪教授从“人文学科的危机”讲起,她说这是高等教育讨论中反复出现的话题,最近,这场危机更是“规模巨大、席卷全球”。梁教授指出“人文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典希腊哲学、西塞罗的人道主义、圣奥古斯汀的克里斯汀教义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理论”。她认为在最紧迫的全球化挑战面前,我们得学会构建自我,还需要了解他人、文化和宗教,以一种开放的学习者心态去拥抱多元化信息,去理解共同的人性。随后,梁教授介绍了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体系,从2012年起,该校就引入了“与人类对话”和“与自然对话”这两门共同核心课程,旨在通过为人文领域与科学领域之间架起桥梁,并通过经典文本的阅读学习,培养学生的开放性视野,构建学习者社区。在演讲的最后一部分,梁教授指出,通识教育能够使学生接触到广泛的知识,培养开放的心态,教导学生掌握人类普遍性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深度反思;通过人文学科来培养学生人格是我们当今社会的必要和应然之举。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香港)梁美仪教授教授做线上专题报告

最后一位主题演讲者是来自阿姆斯特丹大学(荷兰)的Murray PRATT教授,他的研究领域是当代文化和文学研究,本次演讲主题为“人类学习,学习人类:接近人类世代的通识教育”。PRATT教授在演讲中指出,人们对人文学科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比如仅仅把音乐或艺术作为消遣。在他看来,通识教育模块直面并解决人类面临的直接危机其中的人文学科应同时兼具学科性、应用性或技术性。因此,学习者究竟应该追求自我进步还是注重应用学习需要考虑建立一种新的范式。PRATT教授在演讲者谈到他所任职的阿姆斯特丹大学,就曾经人文学科领域探索过实验室学习模式,结果证明,这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了学科鸿沟。在PRATT教授眼中,人文学科的讲授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交互式数字化在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多,与国外学习者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拓展视野的新趋势。他建议通过研讨会形式提升国际化专业教师队伍,鼓励学生对话和倾听,主动接触外来文化,实现对价值观的反思、适应和重塑。讲座最后,PRATT教授借用中国作家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说明21世纪中期的人文综合教育,应该为学习者(包括教师)提供挑战假设的空间,开发新课程,增加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他向全世界呼吁:人文学科的通识教育应该被认真对待,因为它可以促使人们反思:人类是什么,人类可以怎样,人类不应该怎样。

阿姆斯特丹大学(荷兰)Murray PRATT教授做线上专题报告

在最后的自由讨论环节,洪锡敏教授为研讨会主题发言作总结陈辞,并做主持发言。学者们围绕“21世纪的人文教育,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这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中国学者庞海芍教授发言提问并参与讨论。

我院教职工在参加研讨会学习之后,表示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扩大视野,增强理论素养,为我校教育教学的发展蓄积力量。

图文、一审:刘凤霞

二审:王欢喜

三审:周昌洪、张寒松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邮编:550025    邮箱:ymc@gzu.edu.cn
电话:0851-88202014    传真:0851-88202014
网站备案号黔ICP备05000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