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书会·古琴雅集读书会暨阳明大讲坛163期——古琴名曲中的诗意哲学美

 
    20241128日下午14:30,“以琴观心,明心善用古琴名曲中的诗意哲学美”古琴雅集活动在贵州大学南校区溪山书房成功举行分享会由贵州大学阳明学院副院长胡玉群担任主持人,古琴文化研究者、贵州省古琴学会会长吴若杰老师受邀讲授古琴课程,带领弟子弹奏古琴名曲。

参加读书会的学子身着国学服到场,这一情景为分享会增添了浓郁的古典文化氛围。现场展示的多把珍贵古琴,其精美的制作工艺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古琴不仅仅是乐器,更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它们的纹理与色泽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分享会开场,主讲人强调,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美育价值在历史上一直被重视。古琴是哲学与诗意的绝佳载体,承载着培养人和塑造人,使文人承担社会责任的教育目标这样的教育目标与现阳明学院开展通识教育的初衷、使命相通。

谈及古琴名曲的诗意美时,吴若杰先生对经典曲目《流水》进行了弹奏和解读。《流水》的旋律恰似潺潺溪流,时而奔腾跳跃,时而舒缓徐行,恰似诗歌的起承转合。而“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更为此曲增添了浓郁的人文韵味,反映出古人对真挚友情的渴慕与珍视,这种情感亦是诗意中常常被赞美的永恒主题,是跨越时空的人性光辉。


在阐述古琴名曲的哲学美时,吴若杰先生引用王阳明学古琴的例子生动讲解了古琴与阳明学的微妙联系,心即理,理即心,无心外之理,无理外之心。”在王阳明看来,人心与万物本无间,人的内心深处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而古琴的音色,正是对这一思想的完美诠释。古琴的音律深沉而富有内涵,仿佛能引导听者深入内心,探寻那无尽的智慧与力量。

理论宣讲完毕,吴先生现场弹琴,带领观众进入高古、幽静、玄远的古琴世界。《流水》的旋律起首之音,时隐时现,犹如置身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良宵引》意义深远,起承转合,井井有条,浓淡合度,意味深长。《梅花三弄》节奏稳健有力,曲调高妙,听着曲子,似乎联想到梅花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晃动的姿态。《卧龙吟》则将诸葛亮那种满怀感激、满怀壮志,却又深知天命难为、将悲壮努力的复杂心绪,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忆故人》的旋律流畅、明快,《燕燕》的雅静,《阳明操·此心光明》的旷达,都让观众如痴如醉。

分享会的互动环节十分精彩且热烈。一位学子率先问:古琴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年轻一代该如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助力古琴传承?吴若杰先生用“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回应,并分享了自己年少时候学古琴的经历。他表示有热爱的地方,就会有古琴,年轻人只需要保持内心的热爱,学会赏析就是对古琴传承的贡献

随后,另一位学子提出自己的疑问:在古琴传承中,吴先生有没有尝试过将古琴与现代乐器结合来创造作品?吴若杰先生饱含热情的回应,他在古琴现代化实践中意识到,哪怕文化各有其美,古琴也不应该盲目西洋化,回归传统不等于落后,保留古琴的原汁原味更能激发炎黄子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古琴的现代化应当具有中国审美与中国特色。如此这般尊重古人情感,尊重中国人的传统才是对古琴最好的传承……

此次分享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现实演绎同学们沉浸式感受古琴艺术魅力,不仅加深了对古琴名曲中诗意哲学美的领悟,也认识到在现代世界的快节奏生活中,我们能够从这些古老琴曲中汲取智慧,以琴观心,用美育涵养心灵我们确信经由这样的分享会,古琴文化将在更广泛的人群中传播开来,更多人领略到其独特之美。


文字:罗玉红、席若凡

图片:任禹潼

一审:刘凤霞

二审:胡玉群

三审:叶明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邮编:550025    邮箱:ymc@gzu.edu.cn
电话:0851-88202014    传真:0851-88202014
网站备案号黔ICP备05000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