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程实践活动】“宋韵雅集·礼传千年”——阳明师生在溪山书房多维体验中国传统香礼文化
2025年4月1日下午14:30,贵州大学南校区溪山书房内香韵缭绕,《中国书画》通识课程实践活动“中国传统香礼文化·宋韵雅集”在此举行,本次实践课程吸引了校内外多个部门师生踊跃参与。
来自阳明学院通识教育教学部、教务办公室、党政办公室、经济学院金融教研室的老师,以及修读本课程的学生、对活动感兴趣的其他中外学生等近百人齐聚一堂,通过倾听理论讲解、观看技艺演示与参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多维度感知香礼文化的历史与传承寓意。
活动由贵州大学美术学院张勇副教授主持。作为课程负责人,他在活动开幕致辞中系统阐释了香礼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香道与书画同属君子雅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礼仪精髓与哲学智慧。本次将香礼纳入课程实践,正是希望通过多感官体验,让同学们深入理解传统文化‘技以载道’的特质。”据悉,该课程已连续开展“书法雅集”“名画鉴赏”等系列美育实践活动,形成“理论教学+艺术鉴赏+非遗体验”的特色教学模式。
在专题讲座环节,香文化研究专家许璇老师以中外对比为切入点,通过“域外香水与中国香的区别”等互动问题,生动解析了香礼文化的独特内涵。许璇老师的理论讲授分为四个组成部分,一是香礼介绍,二是香的历史文化,三是介绍了香的分类与功能,四是列举了诸多中国典籍中记载的品香雅集活动。她指出:“香礼文化肇始于先秦祭祀礼仪,至宋代形成完整体系,2014年“中国传统制香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国香道讲究‘天人合一’的意境营造,与西方香水强调个性表达形成文化对话,这种差异正是文明多样性的生动注脚。”理论授课尾声,许璇老师以“香道千年证始,需辨浮沉药理通。青烟化蝶衔精魄,一点心灯照古风”的诗句作结,引发全场共鸣。
随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香疗传承人令狐沐则从医学角度揭示了香道的科学价值,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详解“沉香安神、檀香理气、龙脑开窍”的养生机理,展现“药香同源”的传统智慧。
最后的实践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活动现场青烟袅袅,参与者凝神静气,切身感受香道“静心养性”的精神内核。专业行香师香凝现场演示了隔火熏香的传统技艺与品香方式,中外学子在古琴韵律中体验品香礼仪,并填写了自己的香笺卡片。期间,香凝老师特别设置“闻香知健康”互动环节:通过多种香的反复比对,唤醒大家身体的知觉,引导大家提升到“身心疗愈”的生命境界。
有学生在闭目静坐后感慨:“这是比正念冥想更深刻的心灵SPA。”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秦素在体验活动后说:“通过观烟、闻香、悟道的全过程,我真正理解了‘香火传承’的文化寓意。”
课程负责人张勇副教授在总结中说:“今日青烟绕梁、心香满室,这场雅集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堂鲜活的生命教育课。我们要特别感谢香凝老师以匠心复原千年香仪,感谢许璇、令狐沐两位专家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智慧桥梁,让我们的文化体验转化为具象的认知印记。感谢每一位参与者!期待今日种下的文化种子,能在各位人生路上留下‘观香悟道、向美而行’的精神底色。”
阳明学院通识教育教研室主任刘凤霞教授在参与活动中后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是通识课程教学的创新实践,更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五育并举”要求的前沿探索。此次特色课程实践活动,在深化学生知识体验的同时,也拓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为学子体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条件,更是通识课程教师跨学院、跨学科、跨部门学习交流与合作的有益尝试。
附:《中国书画》课程简介
中国书法和绘画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成果,是一部鲜活的文明史。《中国书画》是一门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书法绘画经典艺术的理论和实践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书画通论、晋唐书法、大美敦煌、宋元绘画、革命美术五个板块,系统讲述中国书画艺术史上重要时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风格特点。通过《中国书画》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可以让同学们了解并掌握书画艺术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特点,具备初步的中国书画鉴赏能力和实践技法。
文字:李英英 法学2402班
图片:张勇 刘凤霞
一审:张勇 刘凤霞
二审:胡玉群 段忠贤
三审:周昌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