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程实践活动】双师会讲传薪火 阳明文化润心田——《阳明心学导论》课程实践活动走进中国文化书院

 2025年4月10日,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实践教学活动。阳明学院80余名修读《阳明心学导论》的学生,在刘青衢、王胜军两位老师的带领下,以知行合一的实践方式感悟传统文化精髓,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作为阳明学院通识拓展必修课程,《阳明心学导论》始终秉持以阳明为‘知己’,进德修业,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本次实践课采用传统书院双师会讲模式,通过经典研读、实地参访、师生互动等环节,让青年学子在古雅的书院环境中沉浸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踏入中国文化书院,古色古香的建筑与浓厚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孔子铜像、大门牌坊、镌刻经典的石刻,处处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同学们迅速沉浸其中。

勉学堂,同学们依次落座,刘青衢副教授组织同学们开展讨论课他首先抛出“好善恶恶的前提是什么”引发同学们热烈讨论。讨论过程中,刘老师深入剖析王阳明良知概念的丰富内涵,强调其普遍性、特殊性、永恒性、变化性、先天性、经验性等特性,鼓励同学们将致良知融入日常生活,做到明善与诚意统一,为社会贡献力量,同学们深受启发。

王胜军教授高度赞扬同学们的课堂互动与对“致良知”的理解,深刻讲述了自己与书院的渊源,书院三境勉励学子:于书院之境涵养文化自觉,于乐群之境培育责任担当,于自觉之境寻精神家园勉励学子追逐理想,找寻自己心中的“中国文化书院”。

随后,读书报告小组的同学结合大学生活问题,分享对王阳明《答欧阳崇一》的见解,在古典文化与现实生活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新思路,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

课程结束后,在刘青衢和王胜军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合一亭、励道楼等书院建筑。在藏书楼,刘青衢老师详细介绍书院藏书历史,同学们漫步其间,感受着人文与自然之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刘青衢老师总结强调,阳明心学是指引人生的实践指南,鼓励同学们持续挖掘其文化价值,立大志、成大才。

活动结束后,刘青衢、王胜军分别接受了贵州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刘青衢老师就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本次讲课的构思、内容、教学方法等作了畅谈。王胜军老师则主要就主编教材《阳明学概论》的编纂、使用等情况以及新教材《阳明心学导论》最新编纂进程作了说明。此外,贵州电视台也对同学们的听课感受进行了随机采访,并对重要环节进行了录制。

此次教学实践活动创新采用传统书院双师会讲模式,将读书分享与实地考察有机融合,充分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使同学们在实践中深化知识理解、体悟传统文化精髓、领会致良知思想内核。本次实践活动不仅是阳明心学思想的立体化传播,更是对学院以阳明为‘知己’,进德修业,知行合一院训的生动诠释。通过多维度文化浸润,学院有效拓展学生认知边界,突破学科专业桎梏,在思辨训练与文化熏陶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助力其构建科学的价值认知体系,为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厚植根基。展望未来,阳明学院将持续深耕通识教育沃土,通过系列文化品牌活动推动阳明心学创造性转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守正创新中永葆生机。



文字:敖天禄 

图片:丁燕 敖天禄 周美林

一审:刘青衢 王胜军 刘凤霞

二审:段忠贤 胡玉群 

三审:周昌洪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邮编:550025    邮箱:ymc@gzu.edu.cn
电话:0851-88202014    传真:0851-88202014
网站备案号黔ICP备05000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