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染坊里的青春派对 ——贵州大学学子“三下乡”实践,赋能非遗技艺活态传承

深入古镇乡村,将青春活力与文化探索融入非遗传承,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20257,贵州大学“黔韵知行”实践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走进贵阳市花溪区龙井村、观山湖区长冲村,探寻非遗传承路径,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队在贵阳市花溪区龙井村豆染工作室

202578,在龙井村的穿青人豆染工作室,一场特别的体验活动正在进行。“黄豆粉和石灰调的浆糊,要像奶油一样细腻才好用。”非遗传承人张婷婷边演示边讲解,实践队的学子们围在一旁,认真学习着豆染的刮浆技巧。面对同学们操作时出现的失误,张婷婷笑着安慰:“这样染出来会多一块‘小星空’。”轻松的氛围中,学子们感受到了非遗技艺里的独特魅力。

实践队员在龙井村体验豆染过程

“我们希望通过亲身体验,深入了解这些传统技艺,用年轻人的视角为它们的传承出份力。”一颗颗守护文化根脉的种子在实践队成员心中种下。

寻找“守艺人”,感受“传承情”。实践活动中,同学们还走进长冲村,探访坚守非遗技艺的村民们。

实践队员长冲村刘阿婆家里近距离观察非遗作品

202579日,在长冲村村民刘阿婆家,婆从木箱里取出一件苗染衣,深蓝色的底布上,365个吉祥纹样历经多年仍鲜艳如新。“这朵‘生命花’,要绣七七四十九针才够饱满,情意都在里面。”婆的话让学子们深刻体会到非遗背后的情感温度。而当地负责人算的一笔账也让大家揪心:绣娘做一个香包手工费5块钱,去镇上洗盘子一天能挣150元。不少匠人都是“兼职坚守”,农忙种地、闲时做手艺。

实践队在贵阳市观山湖区长冲村村委会

 “此次在古镇乡村的实践,我们不仅领略了非遗技艺的精湛,更明白了青年在传承中的责任。”实践队员纷纷表示,今后将运用所学所长,探索非遗的当代表达路径,用实际行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更加绚丽的时代光彩。


图片:黄世娟,鲁豫

文字:吴昊昱

一审:史萌

二审:叶明

三审:周昌洪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邮编:550025    邮箱:ymc@gzu.edu.cn
电话:0851-88202014    传真:0851-88202014
网站备案号黔ICP备05000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