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实践活动】冒雨研学悟心学,文明互鉴承阳明——阳明学院学子贵阳孔学堂文化研学行
2025年10月18日,一场秋雨为贵阳孔学堂平添了几分清雅,却丝毫未减贵州大学文化研习者的热忱。在文化导师刘凤霞老师的组织下,由阳明学院60余名学子组成的一支文化研习队伍冒雨奔赴贵阳孔学堂,深度参与以“中西文明互鉴视域的德性之辩”为主题的秋季论辩大会,在高端学术交锋中探寻德性本质,并通过文化探访、传统礼仪体验等多元形式,沉浸式感悟阳明心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阳明文化浸润中践行“以阳明为‘知己’,进德修业,知行合一”的院训。
研习学子们首先冒雨探访修文阳明文化园棂星门,在烟雨朦胧的古朴石质牌坊与肃穆圣贤雕像前,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传统文化对话。这既是对阳明文化地标的实地研习,更是当代青年以行动践行文化传承、锚定精神根脉的生动实践 。

贵州大学研学全体成员在大成门合影留念,他们从棂星门拾阶而上至此,在传统建筑场景中记录研学瞬间。



研习学子们在“大成门”前,以“读万卷书承圣贤智慧,行万里路践知行合一”为指引,分别亮出“致良知者无惧浪 新青年自有担当”“青春何惧千山阻?心学自有万钧力”的横幅,在传统服饰与文化地标交融的场景中,让阳明心学的古老智慧与当代青年的文化自信同频共振。

一场开笔礼仪式在“大成殿”前举行,研学成员身着传统国学服,参与到这一传统启蒙仪式中,沉浸式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礼仪规范与文化内涵,在庄重的仪式中开启对知识与品德的尊崇之旅,为研学活动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论辩现场,木质座椅上坐满了全神贯注的师生。他们中,有深耕学术的专家学者、有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也有热衷文化的普通市民,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因对思想碰撞的渴求汇聚于此。
本次论辩大会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光明日报社及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联合主办,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文科资深教授邓安庆担任学术主持人,他以深厚的德国古典哲学与实践哲学研究功底,引导整场论辩聚焦“超越中西文明二元对立”的核心目标,围绕“仁”与“正义”的概念互鉴展开深度对话。
论辩环节,三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交锋思想: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乔见从中国哲学视角出发,结合先秦诸子与宋明理学研究,提出“以‘义’的谱系为纽带,构建中国传统正义观与西方德性论的对话桥梁”,强调中国传统伦理中“公私辨”与现代公共精神的契合性;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琦则以西欧中世纪与古典哲学为根基,对比托马斯·阿奎那德性伦理学与儒家德性观,指出“亚里士多德‘友谊与共同体’思想与阳明‘万物一体’理念存在跨时空共鸣”;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韩玉胜聚焦中国传统伦理的当代价值,提出“阳明‘致良知’与西方‘实践理性’虽路径不同,但都指向‘德性需在事上磨炼’的核心,为现代社会道德建设提供双重借鉴”。整场论辩打破文明壁垒,实现了从“观点之辩”到“真理之辨”的升华,为“和而不同”的文明共处提供了伦理思路。

(邓安庆教授(左一)主持,陈乔见(左二)、赵琦(左三)、韩玉胜(左四)三位嘉宾)
孔学堂作为多元文化交流平台,汇聚中西学术观点、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四位学者在现场对“德性”进行解读与思辨,让参加的学生能够深化知识理解,实现知行合一;锤炼综合能力,促进全面发展;拓展视野格局,厚植文化认同;激发内在动力,明确成长方向;从而在中西文明互鉴中拓宽文化认知边界。
在论辩活动的尾声,青年学生们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惑。这些年轻的声音,是对“中西文明互鉴视域的德性之辩”从学术殿堂到青春场域的创造性转化,他们以自身的认知结构为棱镜,将抽象的德性议题折射出贴合时代语境的青春光彩。这打破了“聆听—接受”的单向模式,培养了青年一代的批判性思维与表达自觉,使每个参与者都能在文化浸润中锚定自己的思想坐标,让文明互鉴的种子在多元表达的土壤里,生长出属于青春的思想之花。
2025年孔学堂秋季论辩大会尾声,8位幸运观众获赠含文创作品的小礼品,这一互动环节为“中西文明互鉴视域的德性之辩”主题活动增添了人文温度,让参与者在思想交锋之余,收获了独具文化特色的纪念。

2025年孔学堂秋季论辩大会结束后,研学学子与论辩老师合影留念
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标,贵阳孔学堂自2013年运营以来,始终以“学堂”为定位,而非“庙堂”——依山而建的汉唐风格建筑群,融合“礼轴”“风轴”“行轴”的布局设计,既承载着棂星门、大成殿的儒家规制,又以阳明馆专祀王阳明,成为“知行合一”思想的实体载体。十年来,这里不仅是国内外学者交流的“稷下学宫”,更通过公益讲座、文化活动让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场论辩不仅是学术的碰撞,更是阳明精神的生动实践。”参与活动的学子在返程途中感慨道。大家一致认为,冒雨参与研学的经历本身就是对“知行合一”的践行——从陈乔见教授的“义之谱系”中,读懂了阳明“致良知”的现实意义;从赵琦教授的跨文明对比中,看到了“万物一体”的国际表达;从韩玉胜教授的当代解读中,明确了传统伦理转化的路径。未来,将以此次论辩为起点,把“德性修养”融入日常,让阳明精神在新时代的文化传承中焕发更多生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力量。
文字:李霞;刘晏宇
图片:吴昌才;杨皓宇;王语童;李霞;蔡玥等
一审:刘凤霞
二审:叶明
三审:罗聃宁